首页 > 道教 > 阅读

道教经典之:《胎息经笺疏》

初生,照于沧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见,则铅火生焉。方其乾坤坎离未交,虚无寂灭,神凝于中,功无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配合,至若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此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净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谓之十月功夫也。
  尚按此节虽载三丰全集,然不定为三丰作,但论静功入门,条理不差,故录之。
  涵虚真人三车秘旨云,功夫下手,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心静则气平,不调之调为上)鼻息和平,然后闭目内观,神注肾根之下,阴交一脉,(此脉在阴囊后,谷道前,上直通于气海)如此片时,将心息提上虚无窍内,(脐后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不可拘执),停神安息,以自然为主,心太严则炎,务必须其自然,即文火也,心太散则冷,务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文火温养,武火烹煎,始终妙用,内息匀称,勿助勿忘,是时也,心如太虚,有息相依则不虚,心如太空,有息相随则不空,不虚不空之间,静之又静,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心神默默,气息绵绵,皆入于杳冥之中,此之谓钻杳冥,杳冥之中有气,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真气发现,薰心酥痒,展窍,仍要安入腔子里,虚无窍内,积之累之,则命蒂生而阳气长,乃可开关运气矣。
  闵真人曰:观复之法,总不外乎致虚寂,守静笃,二句工诀,知此诀者,有几人哉!
  上品丹法第次曰:丹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长生。盖此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又非虚空全无,谓守静极于虚无,身居恍惚杳冥之中,混沌大定,神明自来,一灵常湛,是真先天,空而不空等也。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既有气功,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古仙云,息从心生心静息调,是此义也。
  尚由此节勘之,经虽神气并举,阴阳平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
  抱朴子曰:练气之法,当于午前服之,可以移山岳,决河海,制虎豹,缚盗贼。摄生三要曰:人之气,吹之则凉,呵之则温,温凉变于吹呵之间,是故夏可使冷也。冬可使热也。行气者,可以入瘟疫,可以禁蛇虎,可以居水中,可以行水上,可以嘘水使之逆流千里,气之变化无穷,总由养之得其道耳。
  叔苴子曰:心之所观而气助之,则可以招风雨,排山岳,心之所止而气守之,则可以历久暂冥今古,故佛能坐五千劫于弹指之中,而道家能灵造化于股掌之上。
  闵真人曰:自性本静,静久自动,动而专一,是大把柄,一归其根,仍复于静,静曰复命,即是密谛。又曰:专一是敬以直内,动不专一,是散乱矣,散乱复静,是昏愦矣,所以动心必要专一,是择善而固执之道理,动时专一,动毕还静,心神安醒,方是清明在躬。
  又曰:天地混辟,不过动静,人身死生,不过动静,譬如出阵,战罢自静,譬如戏场,做罢即静,--可知动处皆情,静即自性。
  上按:闵真为北派嫡传法嗣,故于说静功处,分外亲切。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此节尤觉吃紧。
  文逸真人云: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又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来了。三丰道言浅近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
  仙传玄机口诀曰:修仙之法,在乎凝神入气穴。气穴,即玄关一窍。此窍在心之下,肾之上,正中虚空之处,前对脐轮后对肾,乃生身立命之根蒂。先天一气,凝而为性,后天一气,结而为命,性命之源,生死之蒂,人这寿夭,皆禀于斯,仙圣之种,亦含于斯,知此窍而摄心调养,则命在我,昧此窍而任心所为,则命由于天。如下手之时,以心注定玄关一窍,即以心息相依之法,吸气入之,进则绵绵,出则微微,出息未已,即以入息继之,若心不守窍,则息虽入而神不注,则其关不开,必念念不离而后可。若息不入窍,则心虽守而气不贯,其关亦不开,必息息归根而后可。纵心息俱到而任其出入则气不聚,而其关亦不开,必若钟离所谓多入少出而后可。兼此三者,勿助勿忘,缓急中度,勿忘即用功不辍,勿助即不须提运助长,以神定气盈,充满丹田,而窍必开,精必至也。譬如密室之中,香烟一缕,始甚微耳,若火不绝,其烟渐渐笼满室中,而空窍所通,无非透射之处。人身真炁,始而腹中,渐而开窍,渐而四肢百骸,亦复如是,能积气,便能生精,不越片时,而真气周流,真精自生,所谓九还成大药,片晌显神功也。此窍一开,百窍俱开,有病,即于病后微带热痛,或三四日,或七八日,其痛即止,病亦随去。无病即补助,以至交媾还丹,得胎脱胎,超脱神化,皆时候至而妙窍开,不假人力造作而成者。真精生时,只要气足神充,不终日而即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是紧紧用功,顷刻不放,任督二脉,交于唇间,坎离乾坤,小周大周,三车三田,头面涌泉,无处不到。如是刻刻不放,功效无穷,各各不同,结胎脱胎,日合月合,出神入化。尽从此口诀始终妙悟,皆自然而然,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尚按此段与前此固守虚无以养神气节下之玄机口诀,乃明代遗老傅青主先生手抄,并经清儒顾亭林先生朱书批阅的口诀,傅先生多与真仙异人游,故其所述,确理事双超,不同耳食向壁之谈,有志养生入化者,大宜身体力行,决不相赚也。
  汪东亭曰:能知相依,即可盗天地,夺造化。能知心息自然相依,则是双修。
  又曰:体也,真空也,神也,性也,必要到西方乾天求之。用也妙有也,气也,命也,须至海底坤地寻之。 神气合一,性命双修。
  又曰: 不可着人身求之。亦不可着口鼻求之。得得真传者,必要知借口鼻之呼吸,返出先天真一之气,即。
  又曰:凡言心息相依,心非肉团心,乃先天凝聚之元精,息非口鼻息,乃先天流行之元气,心息妙合,便是先天元神。
  又曰,自然二字,为道、天、地人之宗主,要顺自然,不要听自然。又曰:双修全赖火候,火候全赖自然。
  又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虚者虚其心则神自睹,无者无其身则气自静。但有先后天之别,先天属法身,后天属色身,先天虚无清静为炼己筑基,后天虚无清静则孤阴寂灭,金丹大道最重身外虚空,修先天法身,则是兼修后天色身也。
  又曰:分言之,不降龙,何以伏虎,不积汞,何以取铅,汞内药也,铅外药也。初下手,必先通内药,后通外药,故曰,内通外亦须通。合言之,炼已即是筑基,筑基即是炼己,炼己为养神,筑基即安息也。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闵真人曰:但作动静观,勿作动留见,无往亦非来,我故常自在,动静都不是,放下两头看。又曰:我今常自在,无动亦非静,□里自惺惺,天人物我并。
  勤而行之,是真道理。
  既获如斯妙诀,应需精勤修习,必证妙果,是真仙大道之路,非旁门小法之比也。妙果如何?司马承祯曰:道有至力,染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为一,形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之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然虚心之道,又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免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又曰:山有三,草木因之不雕,人怀道,形体得之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神入微,与道冥一,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智照无边,形超有际,总空色以为用,合造化以为功。
  又曰,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耳则道耳,无声而不闻,眼则道眼,无色而不见,六根洞达,良由于此。
  尚按此言证果之高低,浅者神妙而形不妙,即尸解之果,深者形神俱妙,所谓即身成圣,白日升天,然究其所以能致,亦不外慧而不用,则薰蒸四大,积累长久,变形而仙耳。致仙道下手,即以腹有暖气为验,渐至遍体充和,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炙肉,全身一片纯阳。夫身形之质,皆阴物耳,阳盛则阴衰,阳刚则阴柔,阳纯则阴绝,既有干汞炙肉之阳在,乌有血肉之阴不化乎?又考之释氏之言曰,人身之来源,唯是寿暖与识,寿者禀之于父母之施与,人寿之长短,皆以所禀之厚薄而有异;暖即动物之生命,暖盛则旺,暖绝则亡;识即灵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者,故修养之要,不外培其寿,增其暖,则形体自健,神识有依。以此为基,暖增不已,则形质渐妙,寿命永固,身化虹霓,无有变灭,识绝污染,返于圆明,此与道之九还七返,岂非二而一耶。密法中关于化形之道,以修气脉明点为最直接有效,如以大圆满为主者,其前行之观修,与最后进入妥噶之行持,更是以心摄气者之化形要诀也。
  胎息经笺疏,至此已圆。兹有赘言者,此上虽汇列古哲名言,分砌于各节之下,然要知自始至终,到头不出神气二字,并非有先后之一定次序可言。然下手行持,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尽管效验步步不同,而修真之士,始终不离神气相守,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忘气则入虚,虚不自虚,道体圆明矣。

 

本站备用网址 www.336.one
敬请收藏   以防迷路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新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