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令人心酸的真实故事,经过央视新闻的报道,感动了整个互联网。年仅6岁的贵州女孩王安娜,还没上学就接连遭遇了父亲入狱服刑,母亲离家出走的不幸。然而,幼小的她不仅十分坚强,还毅然担起了照顾身患腿疾的奶奶与92岁的曾祖母的重任,分担了大量家务。在接受采访时,王安娜最大的愿望,就是变成“巴啦啦小魔仙”,因为这样就“可以给奶奶把家务都弄好”。一个年仅6岁的娃娃,就能自立自强,努力撑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确实是件听者伤心,闻者落泪的事,就算是铁石心肠,也很难不被小姑娘的精神感动。
但在我们为这位娃娃纯洁的心灵和坚强的意志伸出大拇指的同时,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对这个家庭而言,这种“老小相依”的状态绝对不是长久之计。王安娜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勇敢,配得上公众的感动与赞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鼓励,恰恰相反,面对这则新闻,我们最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为这个家庭提供帮助,把王安娜从如此沉重的负担之下解放出来。
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王安娜的拳拳孝心。但无论如何,6岁的王安娜终究只是一个幼童,甚至连“少年”都算不上,不论是在体力还是心智上,都无法真正承担起家庭顶梁柱的责任。这种由小朋友照顾老人家的生活方式看似和谐,但细究起来,其实对老人和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在风险,谁也不敢保证,一个6岁的孩子在做家务、照顾病人时会不会发生意外。这一点,不是用一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能轻轻揭过的。
另一方面,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社会的未来,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全方位的现代化国家,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对年仅6岁的王安娜来说,她最该做的,本应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里认真学习,并且在和同龄人的交流与嬉戏中,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如此沉重的家庭负担突然落到了一个孩子身上,或许是命运开的一个无情玩笑,但我们绝不该放任命运的玩笑就此夺走一个孩子的美好童年。
今天,王安娜的故事有幸得到了媒体的报道,成为了一起公共事件,如果社会大众仅仅止步于表达感动,为此流下几行热泪,恐怕就浪费了一个推动社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宝贵机会。帮助他人的热情和理智的思考,远比眼泪更有价值。我们该做的,首先是用舆论唤起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对这个家庭的关注,使他们的生活能得到更妥善、周全的照顾。而更进一步,我们也有理由去思考:如何为我们的社会建立更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让王安娜的故事再度在其他家庭重演。
事实上,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之内,当地政府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每个月,王安娜和她的家庭都会收到政府发放的低保和养老保险,同时,她们还得到了一笔价值10000元的医疗与生活必需品补助。但是,除了金钱的资助外,还应该为幼小的王安娜“减负”。如果把视野从王安娜一家的个案推广到所有同类情况之上,这个问题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如何让没有成年家属可以依靠的老人与孩子得到充分的照顾。
在这一点上,既需要政府探索建设更加灵活、多元的帮扶救助体系,从长远上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救助力量的介入。当下,中国各地都有为数众多的社会公益团体和大量志愿者,如何让这些力量更好地流动到诸如王安娜家这种需要他们的地方,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