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16日发表文章《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经人民网等媒体转发后,引发小规模的吐槽。
其实原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经济分析,只不过标题用词不当,触及了百姓长期的痛点。又加以人民网等央媒转发,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为政策吹风,从而引发抵触和恐慌。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原本是出口、投资、消费,然而鉴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老三驾”正在逐次熄火。特朗普一会一个2000亿,出口经济面临重挫。实业不振、央行放水,结果投资全部流入钢筋水泥。房价飞涨、物价飞升,居民刚性负担加重,其它消费也不得不捂紧荷包。
“老三驾”不行了,“新三驾”顶上?
然而这“新三驾”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每个人生老病死的基本需求。如果把消费升级当作经济引擎,譬如旅游、娱乐、别墅、房车等等,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正常轨迹。而如果把养老、教育、医疗这样的必需品当作掘金抓手,就成了勒索经济。
在任何一个国家,养老、教育、医疗都首先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命题,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主力。简言之,是应该投入的领域,而不是用来榨油的产业。
其实原文分析得很透彻。譬如养老市场,老龄化、少子化,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部分“中产”消费能力较为坚挺,渴望享受到专业养老服务……没错,这就是商机。然而原文只瞄准了具备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却没有提及不具备消费能力的中下阶层。加速井喷的民营养老院,每月收费七八千乃至上万,普通人的退休金只能望门兴叹。
而这个市场的潜力,并非来自于消费升级意愿,而是社会保障的缺席所倒逼,子女普遍无力床前尽孝,退休金又不够住养老院,大量中下层居民都被逼到了墙角,而只有少部分中产能被逼出钱来解决难题,如此而已。这样的“市场”的确存在,但它不值得夸耀。
教育市场也在井喷,但同样并非主动的消费升级,而是被动的参与竞争。高校扩招,但是大部分普通高校毕业即失业,只有进入少数985、211才能保证就业。这条独木桥从高考一直回溯到中学、小学、幼儿园,每一个链条都不能脱节。学区房大热、学而思大热、英语大热、奥数大热……这都不是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家长的自愿,这都是迫不得已,不敢掉队而已,所求的也并非人中龙凤,只是将来基本体面的生存而已。
医疗领域的新增长点:去美国治疗癌症、去英国做心脏手术、到德国看骨科、去日本体检、去韩国美容……除了整容需求算是消费升级之外,其它都可谓逼出国门。因为国内医疗环境的恶劣、过度医疗的猖獗、新药引进的障碍,造成了虽然不缺最新技术和高水平的医生,但治疗效果却不如国外。
然而,这又是少数高收入人士的逃遁特权,他们有能力被逼出国门,而大多数居民,包括中产在内,只能被逼到医院走廊、被逼到凌晨排号、被逼到倾家荡产、被逼到出院等死……这里面,确实不乏商机,连黄牛都能分一杯羹,但是没有一种商机值得夸耀。
这些商机背后暴露出来的,全都是国内医疗保障体系的问题。医保覆盖不到位,大病保障不到位,不能及时引进最新特效药,即便引进了也不入医保……生命一次次被陷入天价交易的窘境,《我不是药神》引发热议。
不用比美国、英国、日本,如果我们的医保体系能比得上台湾省,那这个出国看病的商机,几乎就不会存在。李开复得了癌症都是回台北看,都没必要去美国、英国、日本。
“三驾马车”的提法引发网友愤怒,而这些所谓“内需”,确实都不值得往台面上提。这样的“内需”越旺盛,恰恰反映出国内的民生问题越严重。如果经济要靠它们“拉动”,可真是令人心寒、心惊。
然而悲哀的现实是,它们的确在悄然占据着消费比例,在其他消费萎靡不振的背景下,成为独步飞升的“蓝海”。
如果文章胡说八道还好,恰恰令人痛心的是,它说的都是实话。我们经济发展的成果,老百姓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并非换来升级改善,而都是送给了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些人生基本选项,这样拉动的“内需”即便再高也不光彩。
原标题:“三座大山”怎成“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