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只是说说而已。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及答记者问。发布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答复称,国家高度重视解决“躺平”“佛系”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
最近几年,各种带有悲观基调的流行词,频繁在年轻人的口中出没。2016年“丧”“葛优躺”流行一时,2018年“佛系”取而代之,2021年“躺平”成为新的流行词……可以预见,日后很有可能出现新的流行词。
这些流行词的叫法虽然不一样,但指向的是同一种沮丧萎靡心态。普遍性的社会心态,是现实问题的折射和反映。贺军科直言不讳谈到:“在我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环境下,当代青年面临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又大又现实。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青年表现出迷茫和困惑,有的时候会丧失方向感,感觉使不上力气。”
作为年轻世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做大蛋糕阶段,站在风口上都能飞起来。这构成了年轻人对于世界的最初理解。
可当年轻人进入社会打拼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从以前的粗放发展不断转型升级,还要兼顾到蛋糕的分配,年轻人分享着转型的阵痛,也遭遇更为严苛的竞争与挑战。
以求职市场为例,这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2022年更是首次突破1000万。好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每年毕业生的增量,这也就意味着好岗位的竞争性变强了。“内卷”这个词汇不胫而走。
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成功的几率“似乎变低了”,他们受到挫败情绪的侵扰。既然奋斗太辛苦、成功太遥远,那么“我”干脆就放弃奋斗与争取,“佛系”一点,或者干脆“躺平”算了。
不过,更多年轻人只是说说而已。他们以这些流行词自况,用以降低期待,从而舒缓内心的焦虑。官方的调研中也验证了这一点:“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因此,对于“躺平”等流行语倒也不必如临大敌,当年轻人脱口而出这些词汇时,更像是他们心理上的一次“小憩”,把情绪宣泄出来后,该努力还是会努力。
可如果有人真把“躺平”当作人生哲学,就值得重视和警惕了。从个人层面上看,“躺平”只是一种幻觉,它看似不争不抢不嗔不怨,其实是一种自我矮化、屈从和妥协,它放弃了与现实的对抗和超越,也彻底失去了改变和改善的可能性。
而从社会层面上看,一个年轻人“未富先懒”的社会也是一个逐渐失去进步动力和竞争力的社会,如果人人都想“坐吃山空”,那么可以预见社会就会不断倒退。真是这样哪有什么真正的“躺平”?
当然也应该看到,“躺平”“佛系”等流行语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让年轻人急难愁盼的社会问题,国家必须花大力气予以解决。譬如“房子不是用来炒的”,要让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更容易地实现“安居乐业”;譬如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畅通年轻人的阶层晋升渠道;譬如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让年轻人敢于结婚、敢于生育……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政策一直在努力,这是给年轻人的定心丸。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个按钮,一摁下去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纾解困境需要时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年轻人的个人奋斗。在呼吁社会更多重视并解决“躺平”“佛系”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的同时,年轻人也别忘了:莫把“躺平”当哲学,逆水行舟、不懈奋斗,才能走向自己的辽阔。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于理
原标题:《对青年“躺平”小憩不必如临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