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氢车”又来了:谁能料到,获得国家巨额补助
10月11日,工信部发布《关于2017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情况的公示》,诸多公司均出现在名单上,补贴金额从数千万元至数十亿元不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舆论质疑以“水氢车”“骗取政府补贴”的庞青年旗下的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亦在名单中,获专家组核定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为549辆,应清算补助资金1.18亿元。(中国经营报10月14日)
“水氢车”项目被补助资金1.18亿元,这的确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因为就在前不久,这个 “水氢车”项目就遭到了舆论的强烈质疑,不管从技术上还是从可行性上,以及未来的使用场景上,一切的一切都不被舆论看好,也有不少人称庞青年是痴人说梦,正是出于彻底的不相信,才有人花力气搜出了庞青年的过往——他现在还是在册的“老赖”,而这样的“身份”,似乎也更加“做实”了他“骗取政府补贴”的逻辑关系。
然而,这次工信部发布的《关于2017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情况的公示》是严肃认真的,它不可能有半点不实,因为这不是一两个人给出的结果,而是国家级团中诸多顶级业界专家和顶级科学生经过充分分析和酝酿同一致得出的结果。而这个严肃的结果与曾经舆论的不屑,其根本区别到底出在哪?换言之,大多数人的不相信,为什么不能左右专家和科学家的定论?
其实这并不复杂,因为大多数人的舆论根基都来自于“看得见,摸得着”,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层面,如果既没听说过也没看见过,那也没关系,只要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说,那就一定没错,所以当初对于“水氢车”的定论,舆论很快达成了共识,并也给出了明确的表达:那不过就是骗取政府补贴的炒做把戏,说得越神越有人信,所以才有当地领导出来站台。
但这次,“水氢车”项目确实给舆论来了一次倒逼,那就是面对科学,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漫长过程,舆论也应当有所学习,有所进步,而不能对万事万物的评价总停留在想当然的层面上。可以说,科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事,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关注的事,所有的科学研究,在大成果出现以前,大多数人是无法关注到的。比如,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对于她和她的青蒿素,在获奖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多少,甚至连她的名字都读不准。因而从这个角度说,似乎科学只能是科学家层面的事。
然而另一方面,科学也确实是社会普通大众的事,因为每年诺贝尔奖揭开的时候,都会引来全世界的瞩目,虽然人们不熟悉获奖者本人,也不懂深奥的科学成果,但人们知道,这一定会是给全人类造福的事。而没有人喝彩,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百姓大众关注的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即从中可以看到的远景福祉。
而对于“水氢车”项目,当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它,其实这也是一种科学素的缺失或偏见,即,将科学研究当成马上就可以有结果的热闹来看待,如果不能马上得出期待的结果,那就被质疑做是炒作。但作为科学研究,其实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甚至,虽然历经了几代人,但几十个项目也不一定能成功一个,因此,在科学研究方面,根本就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因为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会留下大量的宝贵数据,会为后来者避免很多弯路,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科研价值。而另一方面,从人类进步的大尺度上说,科学研究根本就没有失败一说,一切所谓的不成功,只是价值的多维度多空间的转移。况且,在很多看起来很奇葩的研究中,可能得不出想象中期待的结果,但不那些可想象的意外结果却可能成就一个更伟大的历史区间。
比如,现在全世界基本上家家都有的高压锅,那是法国人的发明,当初就是想用于医疗用品的消毒,而并不是想用于做饭,但现在它成了做饭的东西,奇葩造就了奇迹。再比如,火药的发明,它起源并成功于中国养生的炼丹术,这在今天看来当然很奇葩,但如果没有当初的奇葩,那么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凑齐,就可能要晚很多年。因此,对于 “水氢车”项目549辆应清算补助资金1.18亿元,看上很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奇葩”,但这可能就孕育着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进程的开始。
原标题:“水氢车”又来了:出人意料,获得国家巨额补助